1. 误区:资源决定一切?
在讨论“为什么不红”时,许多人容易陷入一个误区:认为拥有资源就一定能走红。比如早期签约英皇娱乐、参演《神话》《隋唐演义》等大制作剧集,表面看资源并不差。但数据显示,她主演的剧集豆瓣平均评分仅5.8分,最高播放量(《神话》2010年)仅位列当年电视剧收视榜第15名。这说明仅靠资源堆砌无法保证市场认可,就像2020年某流量明星主演的S+级古装剧投资3亿却以4.9分收官——行业数据显示,近五年“强资源弱口碑”作品的扑街率高达67%。
2. 技巧一:精准定位观众需求
演员需要像产品经理一样研究市场缺口。以李现为例,他在《亲爱的,热爱的》中精准抓住“甜宠+电竞”的年轻受众,该剧单日播放量破2亿,助其微博粉丝暴涨1200万。反观,其参演的12部作品中,7部为历史正剧,而云合数据报告显示,2020-2022年历史剧在18-35岁观众中的市场份额下降至11%。建议演员建立“需求三角模型”:观众痛点(如职场焦虑)、情感共鸣点(如奋斗成长)、市场空白点(如细分职业剧)。
3. 技巧二:持续输出记忆点
心理学中的“纯粹接触效应”表明,高频曝光能提升好感度。赵丽颖产后复出后保持年均2部主演剧的节奏,其微博互动量稳定在百万级。而在2015-2020年间出现长达3年的作品空窗期,百度指数显示其搜索量在此期间下降83%。建议采用“331法则”:每季度3次社交媒体互动(如角色解读)、每年3个作品露出(包括综艺/客串)、每部作品1个标志性记忆点(如《司藤》中景甜的旗袍造型)。
4. 技巧三:构建差异化标签
在艺人同质化严重的市场,差异化才是破局关键。张小斐凭借“喜剧女神”标签在《你好,李焕英》后商业价值飙升400%,而的艺人形象报告显示,观众对其认知仍停留在“古装美女”(占比61%)。建议实施“标签矩阵”策略:1个核心标签(如悬疑剧专业户)+2个辅助标签(如穿搭博主/公益达人)。参考秦昊通过《隐秘的角落》《亲爱的小孩》成功建立“暗黑现实向演员”认知,其商业代言费五年增长8倍。